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下,国有资本投资更加注重投资的提质增效与风险防范,国务院国资委近年来也多次强调要进一步提高投资全过程风险管理能力。国有企业在开展好投资计划管理、投资项目评估论证及投资后评价等工作之外,还要建立完善国有资本投资全过程风险管理体系,构建风险监控预警指标,推动投资风险管理常态化、智能化。
1. 难以及时掌握不同类型投资整体风险情况
常规的投资检查评价频率低且节点固定,国资国企未及时了解投资全过程中的风险。国企投资项目类型多样,既有功能性也有市场化投资,需要标准化的指标来反映投资整体风险情况。
2. 难以准确揭示和定位投资项目风险
由于投资项目周期较长且需要跨部门协作,风险监督反馈工作流程繁琐,静态的风险数据信息难以客观地揭示真实风险情况及成因,影响风险处置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效果。
3. 难以持续跟踪出险项目的风险化解情况
对于已发风险,传统投资监管机制难以实时跟踪,需要更高效的监测工具,动态评估风险化解情况并及时做出调整。
国有企业通过构建投资风险监控预警指标体系来有效提升国有资本投资风险管理能力。围绕投资项目全过程风险的预警、发生、定位、跟踪、评估、化解全过程,标准化各项风险指标,建立完善风险指标维护更新、处理及分析流程等预警体系运行机制,实现常态化监控整体投资风险与单个投资项目风险“两手抓”,有效防控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监控预警指标体系覆盖控投资项目“前-中-后”全过程,可按照不同投资类型分为工程项目类、参股直投类、股权并购类、基金投资类、固定资产投资类及境外投资类等,并梳理构建定量和定性风险指标库,实现投资项目风险全面覆盖。
投资项目风险监控指标体系
聚焦每类投资项目的关键风险开展日常重点监控,确保未发风险提前预警,已发风险及时化解,保障投资项目效益。
工程项目类:
参股直投类:
股权并购类:
基金投资类:
固定资产投资类:
境外投资类:
1. 完善风险预警体系运行机制
厘清工作流程、制定工作标准、规范工作模板,让投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跑起来”。固化预警提示到预警响应的流程,标准化上报内容和上报程序,特别是明确风险跟踪责任部门,并形成应急处理与整改方案。
2. 风险监控预警与投资评价协同
通过投资风险监控,实现对投资项目的标准化评价,并指导开展重点项目投资后评价;根据投资后评价对指标进行重新评估,包括新增、删除、优化调整指标。
3. 投资与融资、经营风险指标联动
融合企业业务经营、成本费用、投资、资金、预算等数据,加强投资指标与融资指标、经营指标的联动,构建量化指标、风险模型、压力测试模型等预警监控模型,“一盘棋”防范国有资本投资的风险。
4. 风险预警智能化,投资管理数字化
关键风险监测数字化,常态化、可视化监控投资风险。进一步搭建完善投资管理系统,以保障决策与过程管控为导向,完善投资从规划、计划、立项、决策、实施、投后、预警、追责等全过程数据采集和运行,实现业务规范化,流程标准化,数据可视化,决策智能化,管理信息化,赋能国企集团领导有效监管,职能部门规范运行,下属单位执行有效,系统用户经验共享。
投资管理数字化系统架构
注:Aaas:应用服务层、DaaS:数据服务层、PaaS:基础平台服务层、IaaS:基础设施服务层
秉承“解决重要问题、营造社会诚信”企业使命,普华永道中国于官方公众号“普华永道”上设立【国企改革观象台】专栏,分享在国企服务过程中的经验、观察和理解。专栏文章涵盖国企混改、数智时代、风险防范、战略引领和投资管理等方面。欢迎点击获取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