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周期、细分级、强协同,To B企业产品管理效率提升之路

普华永道思略特基于长期服务科技企业的经验和研究,推出云与企业服务领域系列文章。产品成熟度管理是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基础,基于成熟度精细化的产品管理对保持科技企业战略聚焦与创新尝试的平衡、提高资源投入效率、管理运营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篇将基于服务To B企业的经验,着重探讨产品成熟度管理体系建设的五个破题要素及其与销售、交付等业务活动的联动规则。

产品管理体系

to-b-enterprise-product-management-efficiency-aug2022

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

中国To B企业面临产品管理挑战

产品管理是企业内部价值链“研产供销服”管理的第一个环节。国内市场变化速度快,企业客户定制化需求强烈,To B企业需要快速迭代产品并推向市场。产品管理是To B企业形成差异化竞争力的基础之一。基于普华永道思略特服务中国To B企业的经验,大部分企业已意识到产品管理的重要性,并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但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落地过程中面临着资源投入不聚焦、投资效率难评价、管理职责未打通三大挑战。

  • 第一,研发交付资源投入不聚焦:To B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中,需要投入大量研发、交付的专业人力和管理资源。这些资源投入的规模和节奏往往受到短期客户需求的影响,缺少一个平衡短期需求与企业战略方向、技术和市场趋势等中长期因素,以及引导资源投入的决策框架,造成资源顾此失彼、捉襟见肘。
  • 第二,产品投资效率难评价:明确资源投入决策后,企业仍缺少从成本、进度、风险等维度综合跟踪评估产品发展演进和投资效率的明确标准,资源投入没有叫停机制,最终出现大量长期0销售额的“孤儿产品”。
  • 第三,生命周期管理职责未打通:部分企业完全按照研发项目管理思路对产品生命周期进行管理,重研发、轻运营,研发项目关闭、产品上市后产品管理职责不明确,市场、销售、交付、服务团队的参与协作机制缺失,不仅影响客户体验,还在交付和运营的实际工作中无计划地牵扯大量产研资源与精力。

产品成熟度管理体系的五大要素

针对以上挑战,以产品成熟度管理为抓手,To B企业提升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效率可以从以下五大举措破题:

to-b-enterprise-product-management-efficiency-aug2022
  • 以全生命周期视角划分成熟度阶段:To B企业产品的成熟度代表着市场对产品的接受程度。早期面向关注创新和价值共创的种子客户,研发资源要充分投入、积极参与打磨产品;而中后期主流市场客户更关注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适用、可用和易用性,企业需保证更多销售、交付、服务和客户成功资源的投入。在划分成熟度阶段时,企业要注意控制管理颗粒度,在产品体系较为简单的情况下可以合并管理目标一致的阶段。一般来说To B企业产品的成熟度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各阶段特征如下:
    • 早期验证:该阶段仅有产品解决方案概念,没有具体的产品。对潜在客户进行访谈,验证客户是否认可产品解决方案的价值。
    • 孵化期:构建产品的“最小可用产品”(MVP)版本,与种子客户共同试点试验产品,打造成功案例。该阶段的产品不直接上市销售,但从种子客户获得首笔收入、验证市场价值,实现产品的从0到1。
    • 成长期:产品仅能覆盖主流业务场景,实施交付代价往往较大,成长期需打造少量的标杆案例。该阶段的产品为限制性销售,有小规模的收入,实现产品的从1到10。
    • 成熟期:产品功能完备,交付代价可控,同时为客户提供稳定服务,有大量行业成功案例。该阶段的产品可大规模推广和销售,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产品的从10到N。
    • 衰退期:产品收入同比明显下滑,市场严重萎缩,或技术更新迭代,此阶段不再投入研发、市场营销、销售资源,不接受新客户,停止产品的功能迭代,并制定相应的产品退市机制。

产品成熟度阶段划分

to-b-enterprise-product-management-efficiency-aug2022

上架:产品通过种子客户验证,进入可销售状态,但通常仍需限制销售范围。
下架:产品在上架后因质量、定价等原因退出可销售状态,回到开发和种子客户验证过程。
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

  • 设定合理的重点管控节点:为了更好地管理产品成熟度的变更,需要在不同阶段之间设定管控节点,如立项、上架、下架、上市、退市(如上图所示)。但在实践过程中,管控节点的位置可灵活进行调整:对一些应用场景和技术架构较为简单的产品,可以鼓励产品经理积极探索试错,将立项节点后移至概念验证和孵化期之间,允许产品经理自主进行概念验证;反之,对于复杂程度大、研发投入高的产品,可以将立项环节前置到概念验证阶段之前,并考虑将上市节点后移至成长期和成熟期之间,保证在上市前的成长期产品功能足够完备和性能足够稳定,避免不成熟产品上市销售后,带来较大的实施交付代价,影响客户体验。
  • 设计全面的成熟度评估维度与指标:针对管控节点的具体评估指标,各企业采用的评估维度及指标定性定量的方式不一,通常可以从财务、客户、产品和运营交付四大维度来设计各节点的评估指标:
    • 财务:衡量产品的财务收益和市场表现,如市场机会、收入规模、投资回报率等。
    • 客户:体现在客户层面提供的价值以及达成的目标,如成功交付客户数量、标杆客户数量、客户满意度等。
    • 产品:主要衡量产品特性和功能,可直接牵引产品研发效率的提升,如功能完整性、架构稳定性、故障(bug)数量、开放性等。
    • 运营交付:关注度量产品在交付过程中的质量和成本,保证产品的推广销售和可交付性,如交付代价、服务响应速度等。

评估指标的设计可采用定性(如客户认可产品价值)+定量(如产品核心功能就绪度100%)的方式,同时需要充分考虑指标的可获取性,且指标体系可根据业务发展现状进行分期建设。评估指标也需要针对产品自身特性进行设计,比如SaaS产品和PaaS产品的成熟度评估指标存在较大差异,平台级PaaS产品在安全性、开放性、可拓展性等方面有着特殊的要求,需要有针对性指标考察。

  • 制定定期监测与评审机制:为保证承载上述管理规则,需明确责任、规范流程,定期监测产品健康度、评审成熟度变更。

监测与评审机制

监测与评审机制
  • 完善各阶段管理协同机制:明确各成熟度阶段内不同活动的责任主体及其职责,如产品营销和销售、产品实施交付、服务和客户成功。一般而言,成熟期之前的产品均为产研主责,成熟期及衰退期则为销售、交付和客户成功按专业分工负责。因此,成熟期之前的产品的投标、报价、合同环节均需产研把控,且交付以产研资源为主,相关成本通常计入研发成本。重点产品进入成熟期时,可以安排上市握手环节保证上市后的顺利推广、销售和交付。上市握手机制需要拉通产研团队与营销、销售、解决方案、交付、服务/客户成功团队等就产品的收入、客户、市场等维度目标,性能指标,交付方法及后续产品发展里程碑握手,保证资源的重点投入,同时定期对握手目标进行在市巡查和持续跟踪,推进目标的达成。

结语

产品成熟度管理体系是企业落实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实现闭环协同管理的重要抓手。通过划分成熟度阶段、设定管控节点、设计评估维度与指标、制定监测与评审机制、完善各阶段管理协同机制,产品成熟度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加强资源投入管控,提升投入效率,助力产品稳步发展成熟并推向市场。

在产品成熟度管理体系建设中要根据产品特点抓住主要矛盾,从算清投入、促进协同出发,既要提升效率、也要尽量避免影响创新积极性。可以根据不同产品类型设计2到3套成熟度管理体系,并由专门团队来建设和更新维护产品成熟度管理的流程和规则、推进管理动作,构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阶段的产品成熟度管理体系。

关注我们